近日,记者来到位于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凹子寨村的美的锦光蜡染厂,厂内正在织布的妇女动作娴熟、忙而有序,充满韵律的织机声此起彼伏,不一会儿,一根根丝线就被织成美丽的布匹。这些布匹不仅是传承古老技艺的“非遗布”,还是由一道道繁琐而精细的工艺制成的“匠心布”。

镇宁自治县美的锦光蜡染厂展示区
“织布机织布的过程是完成一匹布的最后一道工序,在这之前,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,共有72道工序。”美的锦光蜡染厂负责人、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伍德芬介绍,当初成立蜡染厂的目的,就是为了传承和发扬非 物质文化遗产,守护民族技艺,同时创造务工岗位带动村民就近就业。

贵州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伍德芬
据了解,该蜡染厂以“灵活就业+集中培训”的模式,破解农村女性就业难题,通过“家庭式作坊”和集中生产,妇女可居家制作或到蜡染厂工作,既能照顾家庭又有收入。此外,蜡染厂还会不定期举办培训活动,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近2000人次,辐射带动百余名脱贫群众就业。

贵州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
“我家离蜡染厂近,每天送完孙子去上学就来织布,织1米布10元,今天早上我已经织了3米多了。”村民马正英说,她一有时间就会来蜡染厂织布,工作时间自由,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。

蜡染工艺的线丝
“许多到蜡染厂工作的妇女本身就掌握了蜡染、刺绣、织布等技艺,她们上手快,工作也认真。”伍德芬说,蜡染厂的成立,不仅为妇女提供了用技艺实现增收的平台,同时也能通过她们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。
守护传统技艺的同时,伍德芬也注重创新,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结合,推出符合多元消费需求的产品,让其融入现代生活、焕发新活力。

用蜡染布制作的鞋子
在蜡染厂展示厅,一双由蜡染工艺制作的鞋子异常显眼。“这双鞋子是合作的一家上海制鞋公司送给我的,鞋面使用了我们蜡染厂制作的蜡染布料,而且每一处使用的蜡染布料都不一样,做工精细,非常具有民族特色。”伍德芬说,通过与上海、深圳等地的企业合作,可以推动非遗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这几年,随着消费群体对蜡染工艺的认可,美的锦光蜡染厂生产的布匹深受市场喜爱,订单逐渐增多,蜡染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。成立之初,蜡染厂只有5台织布机,现在已有50多台。此外,蜡染厂还增加了住宿区、溶洞餐厅、放映区、食堂、茶室等,供全国各地合作的设计师前来创作、参观。蜡染厂正以非遗为纽带,织就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。
来源:掌上安顺 编辑:张小维 责任编辑:陈泽赟 终审:谭力
